近期疫情升溫,疫苗的話題層出不窮,無論是新聞、報章雜誌,及網路上的各種討論皆隨時可見。
因此,我們好奇大眾對「疫苗」的「情緒、態度」究竟為何,以及疫情發生前後的轉變。
期望能藉由網頁的分享,反映民眾對疫苗的心聲。
我們選擇討論度高且使用者較為廣泛的Ptt八卦版作為資料來源,並運用爬蟲擷取其所有標題包含「疫苗」的文章及下方的討論串。
我們以確診人數作為分類標準:
疫情爆發前:5/1~12
疫情爆發後:5/13~31
以5/12確診人數開始有成長的這天作為切點,分別進行分析及比較。
疫情爆發前文章數 | 疫情爆發後文章數 |
---|---|
405篇 | 7170篇 |
從所網路爬蟲所截取的文章數可初步了解:
疫情爆發前疫苗相關的討論度遠不如疫情爆發後的狀況。
疫情爆發前
疫情爆發後
觀察文字雲可看到,疫情爆發前,疫苗的「副作用」詞頻比例高,顯示疫情大規模擴散前,副作用為民眾討論核心之一;但反觀疫情爆發後,民眾討論核心轉為關注如「國產疫苗」、「BNT疫苗」、「AZ疫苗」各式疫苗,且「採購」及「買」也成為討論度高的詞彙,「施打」及「接種」亦為大眾所關注的焦點,反倒副作用相關討論減少,可從以上觀察大致推測出,民眾在疫情爆發後,更在乎的是「打不打得到疫苗」,再加上時事新聞也常在報導台灣所擁有疫苗數量目前不足的消息,因此,可發現疫情爆發後,民眾開始討論起國產疫苗,且討論頻率高,與疫情爆發前呈現強烈對比。
1. 折線圖
疫情爆發前
疫情爆發後
我們觀察疫情前後的折線圖,分析民眾負面情緒的高峰值:
疫情爆發前:5/3
疫情爆發後:5/26
並藉由文字雲去探究及推測在這兩天中,民眾負面情緒高漲的來源,在疫情爆發前,可發現負面詞彙大多和疫情直接相關,如:隔離、肺炎等,而實際探究當天發生的事件後,得知5/3當天政府開始實施1至3類公費對象的「同住者」開放施打疫苗政策,可能是因為關於此事件的討論較多,其中又帶有許多疫情相關詞彙,因而導致負面情緒較高。較為特別的是,疫情爆發後的高峰值,文字雲中負面詞彙的比例相對不高,反而出現較多專有名詞,如:民進黨、蔡英文、BNT、AZ、中國等,推估出這些詞彙也許是民眾不滿情緒的起源,但此估計仍過於武斷,是否為真,尚須更進一步探討。
2. 長條圖
疫情爆發前
疫情爆發後
針對長條圖,我們利用corpus個別分析詞彙之間的關係,以下依疫情爆發前後個別擷取部分資料探討:
疫情爆發前
從「副作用」一詞可發現,大部分民眾在討論的為疫苗的副作用,其中又以AZ疫苗血栓的副作用談及最多,可發現疫情爆發前,民眾較擔心疫苗的施打是否會帶來嚴重副作用。而「感染」多形容感染源不明,可推測應該是當時5/11及12出現幾例感染源不明的案例,使民眾較為擔心,但其中也可發現,在疫情大爆發前,仍有民眾覺得「打疫苗的風險勝過感染」。關於「自由」這個詞彙,除了談及民主自由外,更多是自由時報的署名;「嚴重」相關的討論,除了提及疫情嚴重之外,亦有更多是形容施打疫苗的嚴重副作用及嚴重過敏反應。從上述幾個詞彙,可大致推估當時民眾更擔心的是疫苗相關副作用。
疫情爆發後
觀察『問題」一詞,許多是談論國產疫苗的問題,可呼應前面文字雲分析的部分,國產疫苗討論度上升。關於「安全」的討論,主要是和疫苗及藥物安全性相關,告知民眾疫苗安全無虞,以撫平民眾不安的心情;「希望」則大部分是和希望購得疫苗有關,而「取得」也大多是提及取得疫苗緊急授權的內容,可觀察出疫情爆發後,台灣疫苗不足的問題,且民眾對於副作用無過多的討論,亦可推出民眾更在乎疫苗是否足夠,是否能打得到。
根據上述的觀察與分析,我們可以總結出,無論疫情爆發前後,民眾的負面情緒皆大於正面。對於疫苗的討論度也是在疫情爆發後有顯著增加,民眾對疫苗的態度也從擔心「副作用」,轉為「害怕打不到」。
這次的報告在情緒分析上面有些限制,由於我們是以中文詞典直接進行分析,無法看出每一個詞彙實際要表達的意思,才會發生「自由」被列為正面情緒,但其實是「自由時報」的狀況。雖然情緒分析尚不夠精確,但我們相信民眾對疫情及疫苗的擔憂確實存在,期許疫情趨緩、疫苗足夠這天能儘速來臨。
疫情前後的製圖為不同人負責,由於環境設定不相同,因此折線圖和長條圖positive與negative顏色及左右位置相反,需特別注意。